农村流通活 县乡消费旺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09

  湖南永州新田县金陵镇打造“一村一品”无花果产业,通过果农专线、电商平台等多种形式促进产品销售。图为村民在采收无花果。刘贵雄摄

  乡村是重要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搞活农村流通,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商务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9部门办公厅(室)印发《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作出要求。

  如何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市场流动?怎样激发县乡消费更大的活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走进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高官寨为农服务综合体的供销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烧瓜、菠菜、西瓜……新鲜蔬果在生鲜专区被码放得整整齐齐,供十里八乡的村民来挑选;婴幼儿乳粉、日用化学品、快速消费品等专区,人流涌动,村民们在家门口能够买到“牌子货”。

  章丘区供销合作社主任魏世忠说,供销合作社着力构建商贸流通综合服务平台,目前高官寨供销综合服务站经营品种1.3万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供销综合服务社13处、社区服务中心3处。

  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供销合作社创办的齐云家悦超市,一派供销两旺的热闹景象。在收银处,前来购物的村民排起小长队,收银员麻利地扫码收款、分装;在亲子体验区,儿童在家长陪护下高兴地玩滑板等游戏;在快递收发区,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帮着大小包裹入库出库。

  “为填补驻地综合性商超空白,满足群众需求,我们投资开办齐云家悦超市,商超面积1500余平方米,日客流量近千人,日销售额近6万元,受到周围群众的欢迎。”刘杜镇供销合作社主任王武善说。

  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加强乡村市场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县域商业网络设施和业态,提高农村市场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断满足县域居民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在乡村,更多连锁直营超市开起来,村民买东西更便利、选择更丰富。每天上午,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瑞天超市北孙村直营店门口十分热闹。河北瑞天经贸有限公司超市业务负责人王蕾说,公司依托农村供销合作社网点,在乡镇和村庄开办超市,目前全县共有15家直营超市、235家村级加盟超市。

  在县城,有了更多商贸综合体。在山东省肥城市,经营面积达7.5万平方米、拥有2.7万多种商品的泰安新合作购物中心,从水果区到餐饮区,从家电区到鞋服区,各销售专区人气十足。“我们充分发挥供销系统供应链优势,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助力城乡居民美好生活。”山东泰安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忠先说。

  2022年,全国建设改造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983个,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3941个。专家表示,面对空间广阔的县域消费蓝海,要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增强县城商业辐射能力,提高乡镇商业集聚效应,提升村级商业便民服务水平。进一步丰富农村消费市场,加大优质商品投放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服务。

  “大家好,欢迎来到直播间,今天我们的第一个商品就是我手上的茶叶,从海拔2400米的云台山上采摘……”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合江村云台山电商孵化中心的直播间,村民成了直播达人,把家乡自产的有机茶、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

  合江村村民刘全说:“以前都是茶贩来收茶叶,我们才有的卖,现在有了直播,茶叶不愁卖了!”

  “我们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擦亮合江村‘贡茶之乡’的金字招牌,打造电商孵化中心,培育电商直播人才,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合江村方梦茜介绍,2020年合江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3万元,通过新产业的带动,今年全村集体经济总量收入有望达到百万元。

  雨城区深挖县乡市场潜力,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以乡镇客运站为乡镇物流枢纽中心,积极探索“金通工程+天府交邮通”模式,开展农村客运班车代运、代收、代发邮政包裹业务。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1个县级物流点、13个乡镇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93个村级金通邮快驿站,实现了全区乡镇及建制村物流全覆盖。

  《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各地加强创新探索,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以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为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现在给大家展示的是一种新的多肉植物,它红色的枝叶象征着红红火火……”日前,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前彪冢村的泮然多肉种植基地,带货主播正将一株株多肉植物展示给网友。“我们积极组织农户们参加电商培训,推动特色农产品在电商平台打开销路。”栾城区电子商务中心主任张志斌说。

  在肥城市的泰安新合作云仓物流配送中心,繁忙的物流景象让人印象深刻。十几台电动搬运车穿梭作业,装卸着满载物品的标准托盘和周转箱。大仓内部建设有1.4万平方米的高架立体仓库,8000个拆零货位,不仅满足了全县直营门店和乡村便利店的需求,还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目前云仓年配送货物货值10亿多元,配送量1015万件。

  专家表示,贯通农村电商与物流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促进产销“两头甜”。2022年,各地建设各类县级物流和寄递配送中心1500个,乡镇快递和邮件处理站点7600个,95%的行政村实现快递直达。目前,我国已累计建设2600多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过15万个乡村电商和快递服务站点。

  秋意渐浓,走进刘杜镇2.3万亩的山楂产地,红彤彤的甜山楂陆续成熟,田野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漫步果园,随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

  “多亏了刘杜镇供销合作社提供的加工、冷库等服务,经过分拣、预冷、贮存等环节,山楂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北流泉村村民高彬开心地说。近年来,刘杜镇齐云供销为农服务中心建成农产品仓库5000平方米,其中冷库2000平方米,年收购、储存、销售山楂、大枣、核桃等农产品价值5000万元,通过错时销售,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做大做强农村流通,需要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各地进一步推动县域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培育县域龙头流通企业,加强企业供应链建设。各地以数字化、连锁化改造和跨界融合为手段,支持邮政、供销社、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从传统商品批发、零售向上下游一体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转变,增强对县域商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提高农产品冷链流通效率。各地加强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干支线冷链物流、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提高农产品冷链流通效率,进一步降低流通损耗。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深入实施“供销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去年全系统新建成冷链物流项目323个,新增冷库总库容244万吨,总库容790万吨。

  培育“土特产”电商品牌。各地深化“数商兴农”,发展农特产品网络品牌,鼓励电商平台、直播团队充分挖掘农村“土特产”资源,为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提供产品设计、品牌推广等服务。

  “搞活农村流通大有可为,各方要协同发力。”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供销合作社将以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模式;培育县域商业经营主体,引导流通骨干企业下沉县域市场,支持流通骨干企业开展供应链赋能,更好发挥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持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本报记者 齐志明 宋豪新 邵玉姿)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作用,不同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